树“未来”意识,创有“未来”味道法课堂
谢岗中心小学 杨素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德育课程的重要功能是育人,对孩子的成人成才具都有重要意义,常言道,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的才是精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小学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课程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育人功能。2018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了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一课,指导我们在新时期要有全面育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势在必行的任务。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上好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呢?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的几点:
一、未来意识引领道法课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未来,离我们并不遥远,科技网络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浪潮下,我们已经可以预估到未来的样子,作为一名教育人,需要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北京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基础教育参考》杂志编委、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连成认为:我国学生在知识这块已经做得非常好,我们要思考是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未来教育就是要培养知识转化能力。孙教授说“一个孩子学再多,就只能算是个知识的巨婴,到社会了,才突然发现社会需要的是能力”。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都已经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东莞市教研员陈礼兴老师到我校进行讲座时也提出要有素养立人的观念,课堂设计应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陈礼兴老师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从以下的三个维度去思考: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让学生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三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具有责任担当的意识以及实践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养。孙连成教授也讲到美国的人才核心素养需具备要以下的8项能力,分别是复杂的沟通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分析和创造思维、领导及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数理能力、全球视野、高适应性主动探索承担风险能力、品德和理性兼顾的决策能力、思维习惯。两者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为我们解答了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未来要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要有这样的未来意识,为他们构建相应的课程和课堂。如何将未来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融合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每位道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一节课就囊括了所有的内容,但是应该每节课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确定一个着重的训练点,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逐步形成素养和能力。
二、面向未来,善依学情活用教材
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又要超越教材,因为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会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觉得乏而无味,很难达到课程所需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将道法小课堂同生活大课堂相结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现实生活的不同、学生学情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有所教有所不教,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空洞、刻板的,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品质融入在孩子们的身上,从而逐渐地滋养学生的素养,形成学生面向未来应对未来的自身素质。如《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材的内容可能会给教学带来了两大难题:一、对于几乎毫无缺水经验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水的珍贵?其二、对于水污染学生也比较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如何让学生初步具有水资源被污染的危机感,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未来的状况,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利用了教材已有的材料结合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跳出了教材,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拓展学习的视野,使他们得以超越个人直接的、现实的生活限定,帮助他们树立更正确的水资源观。道德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人格,让学生能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确立好生态保护意识。
三、面向未来,构建体验型课堂框架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如今要上好道法这门课程,就必须突破传统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再来备课堂,备课的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主题突出,教学环节具有梯度性,教学活动层层推进;(二)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反馈、教师的引导了解以及同伴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四)让课堂回归面向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发挥具体的指导作用。具体的思路架构如下图:

在教材中有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这样的活动体验,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道德的敏感性,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体验中发现道理和道德意义的敏感性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让学生汲取过去和当下生活中的养分走向未来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它包括了以下的三个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论,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进行道德判断道德学习,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反刍”。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未来的憧憬。道法课程的意义,就是这样,在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当下生活的学习,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中表现出来。
未来的课程,也许在“让孩子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这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树立“学习就是享受这个过程,无关输赢”的理念,让孩子得到更大的收获在于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享受了学习的过程。 未来已来,为你而来,为每一个教育者而来,更为每一个孩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