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点击排行
  1. 树“未来”意识,创 …
  2. 追本溯源 整合拓展 知…
  3. 追本溯源 整合拓展 知…
  4. 让深度学习成为线上教…
  5. 让深度学习成为线上教…
  6.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的有…
  7. 小学开展校园定向运动…
  8. 谢岗镇中心小学教职工…
 
小学教学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小学教学  >  正文

追本溯源 整合拓展 知法明理——“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0-07-08 16:13:19   来源:    作者:谢惠芳   点击次数:

追本溯源 整合拓展 知法明理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荀子·大略》有云:“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这是数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深究知识潜藏的道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法明理,帮助学生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关键词】剖析觉悟 整合教学 沟通联系 深入探究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册教材的编写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253的倍数的特征”就因其前联和后延的关系,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它是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也是后续学习公因数、公倍数,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必要基础。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同为一个知识结构,但又与25的倍数特征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身充满探究价值。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数学活动,让探究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文将以“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从师生、教材、课堂三方面入手,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剖析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了解学情教情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我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与结果剖析。

(一)学之难: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由于25的倍数在百数表中呈列状分布,规律较为明显,学生只需通过观察比较,很容易就发现其倍数的特征。而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25的倍数特征不仅起不到正迁移的作用,学生还会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也只需看个位”,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且学生此前也并没有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学习经验,特征的探究往往容易陷入“僵局”。最后,教师不得不近乎直白地提示“把每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试试看?”结论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的探究,对于思维水平有限,逻辑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来说,“高度”太高了,无论怎么“跳”都够不到“果子”,学生渐渐就会失去“跳”的欲望。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但学生的数学理解仅仅停留于对数学规律的浅层理解,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度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教之困:关注“是什么”忽视“为什么”

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学生学什么往往取决于教师教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否能准确把握教学知识的本质,将自身的数学理解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准确对接呢?为了了解一线教师对于这个知识的把握情况,我就“你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吗?你认为教学时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其特征中的奥秘”等问题访谈了本校的多位数学教师。访谈结果发现,由于缺乏数论知识,83%的老师本身就没有研究过其中的奥秘,无法说明其特征原理,更不能把25的倍数特征和3的倍数特征从“数的整除”判别方法上统一起来。有两位老师虽在教学时提及过其中的原理,但并未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教师们认为,常规教学目标中只要求掌握特征,并未提及特征原理,担心深究“为什么”会对学生思维要求过于拔高。由此可见,在这个知识点上,教师们都把着力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什么”上,而忽略了“为什么”的原理。

二、研读教材,整合教学素材资源

那么,教材中的教学编排是否适合用以引导学生探究253的倍数的特征原理呢?如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及素材资源,凸显其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通过探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对比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解读“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内容,我研究并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几乎都是以“百数表”作为主要探究素材。各版本都是以在百数表中圈出25的倍数,再加以观察比较,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在探索材料上略显不同,主要分为三种,见下图。

(人教版)                    (冀教版)                   (苏教版)

第一种是承接2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继续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再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如人教版,北师大版);第二种是略去百数表,直接在数位表上摆小棒或在计数器上拨数,摆(拨)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分析小棒(或珠子)的数量与3的关系(如冀教版、西师大版);第三种则是前两者的结合(如苏教版)。3的倍数在百数表中所处的位置较为分散,不易聚焦,不利于学生观察与比较,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受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学生是很难发现其规律并总结出它的特征的。因此,人教版教材通过插图提示学生“把各个位上的数相加,看看有什么发现”,以帮助学生转变思路,纠正探究方向。然而,这样的探究,有如“牵牛上树”的感觉,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变“牵引式探究”为“自主探究”呢?我想到了苏教版的计数器。当在百数表探索陷入“僵局”时,适时引入计数器,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载体,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所拨的数与计数器上珠子的数量的关系,自然而然发现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拨数时所用的珠子的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进而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显然,把百数表和计数器相结合进行探究,能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珠子联系起来,数形结合,既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又降低了探究的高度,靠近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精选素材,凸显知识本质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又可发现,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着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探究253倍数的特征认识上,而对背后的特征原理却以阅读资料“你知道吗”的形式简单略过。教材对253倍数的特征原理“避重就轻”,是否因其难度过大,以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能力难以达到?其实不然,虽然这当中涉及到数论知识,但其主要特征原理是“数的整除”,也就是判断一个自然数能否被自然数整除,可以把这个自然数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自然数的和,若较大的加数能被整除,则只要判别较小的加数能否被整除就可以了。而任何一个非0自然数都可以表示为:

N=an×10n+an-1×10n-1++a1×101+a0

=an×10n-1+an-1×10n-2++a1×10+a0

=(an×999+an-1×991++a1×9+an+an-1++a1+a0

以上变式中的(an×10n-1+an-1×10n-2++a1×10一定是10的倍数,因而也一定是25的倍数,所以只要第二个加数a0,也就是个位上的数是25的倍数,那这个自然数N就一定是25的倍数。同理,变式②中第一个加数(an×999+an-1×991++a1×9)一定是9的倍数,也一定是3的倍数,只要an+an-1++a1+a0的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自然数N就是3的倍数而这里的anan-1a1a0恰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整数除法的内容学生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只要辅以适当的素材资源进行探究,总结出规律是不难的,既然如此,何不让学生尝试探索其内在原理呢?

虽说253倍数中的特征原理建立在“数的整除”上,但对于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认识抽象的数学原理时,仍需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或图片来完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上文提及的“你知道吗”中的算式表达式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而百数表虽能用以探究倍数的特征,但与其特征原理并无关联,不利于沟通253的倍数的特征与特征原理之间的联系,因此两者都不适合作为探究特征原理的素材。既然特征原理与整数除法有关,那么用“分小棒”来帮助理解就再适合不过了。小棒因其可拆组,能灵活表示“1个十”与“10个一”之间的变换。在探究特征原理时,整捆的小棒(也就是整十整百整千…)22根地分,或55根地分,都没有剩余,因此只要看单根的小棒(也就是个位)分完后有没有剩余,就知道这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如果33根的分,则每一捆都会剩余1根,有几捆就余几根(刚好跟每一位上的数字相同),最后把剩余的小棒加起来继续33根地分,也就是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除以3,没有剩余就说明这个数是3的倍数。通过“分小棒”的方式,巧妙沟通了“数的整除”与特征原理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推理和想象提供了依据和形象支撑,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总结出253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再往前多走一步,深究出253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

  1. 立足课堂,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253的倍数特征和原理进行了相应的整合与拓展,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类推猜想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说说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出2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25的倍数的特征及其探究方法,为下面继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打下铺垫)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猜猜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根据25倍数的特征的迁移,学生必定会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

2.圈数对照,否定猜想

师:同学们的猜想很有道理,是否正确呢?找一些3的倍数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3的倍数,猜想对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都有,从个位上和十位看都没有规律)

师:从个位或十位都看不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怎么办呢?

3.拨数观察,发现规律

师:以前我们借助过计数器来认识数,今天我们要研究数的倍数特征,同样也可以请出计数器来帮忙。

操作活动:

  1. 在计数器上拨出几个3的倍数,再拨出几个不是3的倍数,并数数各用了几颗珠子,记录在下表。



3的倍数

所用珠子总数







不是3的倍数

所用珠子总数











2)观察3的倍数与所用珠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再讨论交流,得出:当一个数是3的倍数时,所用珠子数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当所用珠子数是3的倍数,那摆出来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师:所用珠子总数是怎么算出来的?(把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珠子加起来就是所用珠子总数)

师:不看计数器,你还能算出摆一个数要用多少颗珠子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各个位上的珠子与这个数各个位上的数相同,只要把各个位上的数相加,就可以算出所用的珠子总数)

小结:3的倍数与所用的珠子总数有关,也就是与这个数各个位上的数的和有关。

  1. 举例验证,总结特征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举一个较大点的数,一人算一算它各位上的数的和,另一人算一算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1. 数形结合,探究原理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的数就行,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各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下面我们以1624135为例来研究。

师:请同学们结合小棒图,22根地分、55根地分,33根地分,看看是什么结果?(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操作,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其中的原理)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整十整百甚至整千整万的数,22个地分或55个地分,都刚好分完没有剩余,所以我们只要看个位是不是25的倍数就可以了。33根地分,每个十分完9后余下1,每个百分完99后余下1,每个千分完999后也余下1也就是有几个十、百、千…就会余下几,999999…都是3的倍数,所以只要看每个数位余下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每个数位上余下的数恰恰就跟每个数位上的数一样,原来之前我们总结的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里各位上的数指的其实是各位上的数除以3后余下来的数。

师:还有一种算式的方法也能解释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却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请看。(出示下图)

师:请你仔细阅读并联系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1. 课末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圈数、拨数的活动发现并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再用分小棒、算式的方法探究了253倍数的特征原理,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探究49的倍数,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253的倍数特征与原理的内容整合,实现了对知识横向拓宽,纵向掘深的目的,凸显了知识的本质;百数表与计数器的素材整合,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丰富了活动经验;分小棒与算式的方法整合,沟通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更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不只是简单的拼凑与合并,知识的拓展也不是盲目的延伸与拔高。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充分挖掘知识的本质,思考学习新知的价值,灵活地使用教学资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立足课堂,让学生轻松而深入地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丽燕.“3的倍数的特征”研究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5.

[2]叶婉贞.整合联系 明晰原理[J].小学数学教育,2019.7.

[3]李艳.聚焦本质 深度理解[J].小学数学教育,2018.11.

[4]于江美.回到思维原点 感悟数学本质[J].小学数学教育,2011.11.

[5]张晞.“253的倍数的特征”内容解读及教学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3.

[6]汤建英.学习数学从学习猜想开始[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15.